CASE
成功案例热线电话:
400-123-25883次创业成功五年业绩翻番!黄立平:干成事看这3点
众所周知,最近几年市场环境充满了各种不确定,对于企业创始人和经营者来说,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也越来越多,如何保持增长是一个难题。但在武汉有一家企业,2018-2022年,营收五年翻番,2022年创新业务相比上年增长577.3%。可以说在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中实现了确定性增长。它就是中电光谷,凭借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和突出贡献,获得了“全国产业园区资管运营实力TOP10”第二名、“2022年度影响力产业运营发展企业”第二名、“2023中国产业园区运营商综合实力50强”第三名等诸多荣誉。而它的创始人黄立平先后三次创业,从出版,到生物科技,再到产业园区,跨度很大,但每一次都很成功。黄立平在接受采访时说,“企业的经营状况主要跟企业发展战略的前瞻性有关,你的战略正确就能掌握主动权,可以不受逆境影响,甚至可以逆势而上。如果你的战略思想落伍了,缺乏预见性,企业经营一旦遭遇变故当然会陷入被动。前不久,正和岛《案例探访》走进了中电光谷,黄立平分享了他成功经营背后的底层逻辑和方法论。
一、构建企业自己的方法论从数据上来看,当前宏观经济仍然有4%-5%的增长,但为什么普遍感觉更困难了?我觉得这可能就是中国经济现在最关键的问题,即宏观经济已经无法表达微观实践的具体问题。如今,我们已找不到什么与企业发展有关的事情是确定不变的,不再有什么不言自明、不思而晓的经营逻辑。当然,我依然相信“二八”定律存在,即在任何情况下都有20%的关键性因素创造80%的价值。而我们现在面临的情况是80%的问题。80%该如何走出困境?是否应该从20%中找答案?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忽然想到巴菲特有一个很重要的判断依据——护城河理论。我认为护城河理论可以回答如何在不确定的市场条件下,实现可持续增长的问题。护城河理论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如果企业不能建立一种无可替代的竞争优势,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增长。护城河的本质就是一种不可替代的优势,按照巴菲特的说法,它有五个要素。1. 无形资产。巴菲特多次举可口可乐、吉列的例子,尽管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核心技术,但是它们通过建立起来的品牌影响力,构建了护城河。对中小企业的创始人来讲,品牌影响力或者是以品牌为核心的无形资产的影响力,是否能够构成保障具有不可替代竞争优势的条件。2. 客户转换成本。也就是客户对你的品牌、服务和产品的忠诚度,是否始终成功转换,这个转换会带来巨大成本的一种心理暗示,这种心理暗示就是护城河。3. 网络效应。这个跟规模有关,但是它的本质并不是规模,是你形成的一个体系所支撑的一种竞争优势。4. 成本优势。这也跟规模有关。
5. 监管。在无序的市场竞争中谈不上护城河,只有在监管到位,讲规则的市场环境中所形成的优势具有市场价值。
江南体育平台
问题在于,护城河虽然重要,但是很多企业都处在不同的行业,经营着不同的产品,承担不同的服务,如何有自己的方法论,是目前大家遇到市场环境压力比较大、经营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应该用更多时间来思考的问题。在这一点上,我的心得是,很多东西可以在学校学,也有很多东西可以通过社区交流来学,但如何办企业、如何构建方法论这件事,一定要自学,是别人无法教给你的。因为只有你最了解你的企业,只有你最了解你的内心。什么是方法论?方法论是介于实践与真理之间的工具理性,是以概念、观点、论述方式存在的知识系统。没有概念的经验注定是盲目的。所谓理性就是经过阐述以后,可以没有歧义地进行交流的语言系统。方法论具有时序性和有限性,本身是真理。如果把方法论视为真理,就意味着永远失去了方法论。我们所强调的是来自经验而高于经验,是对经验的认同和超越。所以大家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对自己的义务,一定是一个不断反省、思考的过程。那什么是企业发展的方法论呢?一般的方法论跟企业的方法论有什么区别呢?在我看来,企业的方法论是为实现企业发展目标,而建立的独特的价值逻辑、行为逻辑和前瞻逻辑的框架以及一系列可操作性行动工具。首先是为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因为没有目标就谈不上方法论,一旦确定了目标,就得去建立独特的,不是抄来的、搬来的,而是你自己的一套价值逻辑、行为逻辑和前瞻逻辑。价值逻辑决定做什么,也就是你认为做什么是对你有价值的,行为逻辑是怎么做,前瞻逻辑是决定未来怎么做。企业发展的方法论,它的形成是自觉地将切身的实践经验转换为能够解释问题、改造现实和远见未来的知识。我今天结合个人的经历以及中电光谷的实践探索,给大家讲三个方法论比较底层的逻辑:长寿至上论、灰色价值论、三进结构论。
二、“长寿”至上:企业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存在本身和把企业办大、办成有规模,把企业办强、有竞争力相比,把企业办成一个长寿企业可能更有意义。对比一下这三者之间的基本关系,“大”通常是要凭资源,没有足够的资源不可能形成规模优势。无论是资本、人才、原材料、渠道,还是市场准入或政策垄断等,都是大的优势。经过这几年大的市场动荡以后,很多企业仅仅是“大”,很容易翻船,也很容易变得很惨。过去讲一夜回到解放前,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很大程度上指的是仅仅追求规模的企业,因为一味追求规模很容易动作变形,整个公司结构都会成为追求规模的奴隶。这个规模的意义何在?价值何在呢?第二个就是“强”,坦率讲,我到今天对这个“强”理解得不是那么深,我们经常讲大做强,强比大更重要,什么是强?世界五百强,实际讲的是世界五百大,以营业收入为主要指标。强,如果讲科技创新,就是说你有核心技术,有在更大范围内领先的东西,但是有领先的东西就强吗?未必。我们现在往往把拥有某一方面的领先优势当作企业强的标志,我觉得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误导。要把企业办得长,没有别的可以凭借,只能凭借创始人的智慧,凭借公司的文化对环境的适应力,凭借你的敏感性,当环境不利于发展的时候,你能够应变而变,顺势而为。我说的不是像日本那些家族企业不断地传承,比如办到一百年,甚至几百年,而是说一个企业的创始者,如何在有生之年能够无限施展自身的创造力,最大程度影响一个时代。验证的方式就是不管企业如何变化,无论干哪个行业,无论做什么业务,只要始终保持着内在的生机和活力,就是我说的“长寿”的意义。当然作为炎黄子孙,骨子里离不开儒家、道家的影响,道家就讲柔弱胜刚强,我觉得在很大程度上,尤其是遇到一个不可抗力的环境,道家更容易给我们一些帮助。当你的精神力量不起决定性作用,你无法改变环境时应该怎么做?怎么思考?道家说矛盾是可以转换的,这是辩证法的逻辑,不是说你有绝对的强,也不是说有绝对的弱。过犹不及,你非要硬撑着,非要不达目的不罢休,要跟时代抗争,其实是徒劳,这个时候顺其自然就变成我们生存最重要的智慧。就我个人而言,企业存在的根本意义不在大,也不在强,甚至无关它存在的状态,而在于它长期存在,始终存在,在于存在本身。当然这里需要解释的是,当这个企业不是以你创办人的意愿而存在的时候,那个存在不是我说的存在。只有着眼于“长”,对于外在世界才更有理解力,更有包容性,才能真正懂得对于底线边界的自律。
三、“灰色”价值:确定与不确定性之间的关系下面讲一讲灰色价值论。我在1981年非常有幸读到华中工学院邓聚龙老师的一本书,叫《灰色系统理论》,这本书给我很大的启发。当时,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三论”思想在中国开始传播,邓老师提出的灰色系统理论很有理论前瞻性。他的基本观点是,这个世界绝大部分的系统都不是白色的系统,不是信息已知的系统,不是输出、输入这两端就能够看清楚中间的一切,而是通过输入和输出看不清中间的一切。通过对系统思想的理解,我觉得这是符合人的世界。一个机械的世界不好讲,但是人的世界,一个有意识、有情感、有主观判断的世界用灰色系统来认知,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研究变化中的不确定性问题,适合采用灰色系统理论。这里所说的灰色不是指灰暗,不是丧失信心的悲观,它揭示的是确定与不确定性之间的关系,是两种价值极致的极端价值的一种融合折衷。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它的关键理论突破是解决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对立统一问题,当时小平同志讲三个有利于,讲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等等,我觉得这是一个最大的理论突破。中国特色是什么呢?我总结了6个方面:1. 五千年的文明,我们的历史很长,传统的积淀很丰厚;2. 14亿人口,这么一个人口大国,资源相对匮乏;3. 领导;4. 多民族国家;5. 发展不均衡;6. 国家尚未完全统一。在这样一个国情下,市场经济应该如何理解,我们应该如何跟这样的环境相处,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找到更有利于发展的方向和路径,都跟灰色理论、灰色思想有关系。从哲学上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一个错综复杂的不确定性系统,即灰色系统,既非白,不是信息都已知,也非黑,不是信息都不可知,已经有很多信息,但是有很多是没有完全定义清楚。一切错综复杂的事物,都没有预知的标准答案。这就是我们所面对的一切问题、困惑、风险的根源。我也喜欢纯粹这个词,纯粹是什么?它是一种理想的短暂的状态,一个高尚、纯粹的人,能始终纯粹、始终脱离低级趣味吗?不能。可能在某一个理想状态,一个短暂的状态能做到,但是如果始终如一,从出生到死亡你都是一个纯粹的人,我觉得那不是人,那一定是一个理想的神。如果把神作为道德标准,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事情。对纯粹的价值依赖,我觉得是最大的认知成本。企业创办者的重要意义在哪,就是你的认知决定企业的命运。如果你把纯粹这件事情作为一个极端的理解,它就有可能改变企业的战略方向,改变企业在不同环境下做出选择的机会,可能变成一种局限,固执地追求纯粹从心理上讲是一种投机。在我看来,不能片面地去强调,比如说集体取向和个人取向,一定哪一个对,社会优先还是资本优先,究竟哪一个起决定性作用,是长期重要还是现实重要等等,这都是价值选择上的一种极端化。一旦极端化,就找不到合理的解。我是相信混合的现实意义,灰色系统、混合的东西是最优的,不是纯粹的东西最优。这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论。灰色还有另外一个表现形式就是业务的跨界,是否一定守在我的行业内,比如说做水的,只能跟水打交道,不能跟空气、土、油打交道吗?哪些是我的壁垒。做传媒的,不能跟其他的数字技术打交道吗?做制造业不能跟服务业发生关系吗?这些从某种意义上讲,都是纯粹成为思想禁锢的一种具体表现。对于我个人而言,一路走来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从这个领域到跨度很大的另一个领域,最早在文化、出版领域,然后到生物科技,再到产业园区,这个跨度是非常大的。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每一次经历和每一种经验积累,都成为你选择下一个有价值事情的重要基础,都成为你经验的叠加,丰富了你的认知和你对世界的理解,成为有利于你做成下一件事的重要前提。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灰色价值在里面起作用。
四、“三进”结构论最后我跟大家讲一讲“三进”结构论。什么是“三进”?我们经常听到一种说法,企业家做事的时候一定是嘴里吃一个,筷子夹一个,眼睛盯一个。我把它认为是企业家战略思维的直观表达,就是你思考任何问题的时候,都会去想我现在吃的是什么,得夹着一个什么,还得盯着一个什么,如果你嘴里吃的,很快就吃完了,那就没有未来。夹的东西必须成为愉快吃的一个条件,盯的东西成为夹的东西的一种力量,所以它客观的表现就是一种“三进”结构。我前两年在公司战略里就提出了第三曲线,重点去讲眼睛盯着的东西是什么,通过盯着的东西来看今天如何跟未来去建立关系。中电光谷2014年在香港主板上市以后,在2015年就提出了转型,具体说就是产业园区究竟是什么。当时我们在香港上市就被香港资本市场贴上了一个“内房股”标签,我当时觉得特别沮丧,怎么会贴一个内房股标签,但是它就认为你以房屋销售为主要的经营形式,就是内地房资,你还有什么好辩驳的呢。所以2015年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拿掉内房股标签。当时是因为资本市场表现很差,觉得这个不拿掉,没有办法去改变公司的社会形象。这时候我们就提出产业园区的本质是什么?也许有人从不动产想,也许从土地增值效益来讲,我们认为它的本质是产业组织和产业服务。接下来就是寻找第二和第三曲线,当时要改变以不动产销售收入为主的财务结构,就得有多的形式,把开发所形成的能力,要转成一种更有灵活性的服务方式才能做到。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就把房地产开发业态向园区服务的多业态转变。首先遇到的就是人家需要这个项目,但是你过去没有经验,怎么办呢?第一件做的事是策划,我们比市场上那些单纯的策划公司有优势,对结果负责,而且从一个策划框架性的意见,变成具体的图纸,然后把成本控制好,建出来。所以就从策划到设计再到建造,必须具备全过程能力。所以转型的关键是能力建设,2015年以后,我们就全方位重新进行能力建设,当然这个过程非常艰难,原来几个人就可以办一个相当大规模的公司,现在需要更多人、更多专业力量,并且各种专业能力还需要协同,不协同的专业力量很难去作战。我们从那个时候开始,没有的就自己建,建了多个不同技术能力的公司,为了做智能化,我们也是最早期作为天使投资人,投资一个15年广域物联网的公司。所以转型是一个包含着转行在内的系统性变革。有了这一切以后,要应对面临的新市场环境仍然是有困难的,正好这个时候中国电子找我们,希望深入合作。不久以后,就直接提出来,能不能做我们第一大股东。我在一分钟之内回答可以,为什么?我们得有一个为国家服务的身份。现在民营企业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会被认为是一个为挣钱而存在的市场主体。除非你能够掌握核心技术,能够解决国家的任务,否则在很大程度上不被认为是服务国家战略的市场主体。如果我们能够作为一个国家的力量代表,来深度参与到地方产业组织和产业服务中,就名正言顺,所以在2015年我不到一分钟就做出这么一个重要的决策。2019年提出跳出地产思维,对于中电光谷来讲,是一个非常自觉的、彻底的、明确的战略。你得从范式上做出改变,不然就是没有转型,或者打着转型的旗号,干经不起推敲的事。比如说近十年流行一种产城逻辑,有些公司以住宅开发为实,把产业作为一个噱头、手段和工具来发展,实践证明行不通,因为你的本质和主要赢利模式仍然是房地产,编再好听的话也没有用,也许一时被接受,但是很难长期被接受,因为你的底层逻辑不对。所以到2020年,我们就开始推园区综合运营服务和敏捷电子。什么叫综合运营?就是一个项目从策划开始,到建成以后的服务,全生命周期承担责任,提供专业支撑,这样一种服务方式。这个过程也很艰难,但是一旦你建立了这个能力,所有的地方产业组织都可能成为你的客户,都可能成为你发挥作用的舞台。到2021年,我们把这样一个模式基本固化为“POEPC”,就是园区综合运营的模式化。其中,P为园区策划与规划咨询,EPC指工程建设的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服务至交付使用。OEPC就是以园区招商运营为主导的设计采购、施工管理。这个跟建筑商不同,建筑商做EPC有很大的缺陷,哪怕是设计能力很强的单位,因为你不管用,只管设计、建设,谁相信你建的就是对的呢。所以这是在逻辑上最畅通的一种方式,成为我们现在支撑新的增长的一个主要动力,也让我们在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中,获得可持续增长。
五、结语:没有独特的方法论,企业必然走不远今天的题目叫逆势增长,现在不管是不是逆势,市场好不好,总之要找一条企业发展路。无论风云如何变幻,还是能够按照自己的规划一步一步稳健往前走。我从创办第一家企业到现在已经35年,最深的心得就是方法论是企业的命门,没有一套独特的方法论,企业必然走不远。有生命力的方法论,不仅要在逻辑上讲得通,在理论上立得住,而且要容易记忆,方便传播,有深入解读的空间,有启迪人心的力量。大家也不妨从自己企业实践出发,根据自己的经验、认知和远景,来思考总结归纳提炼出自己的企业发展方法论,也衷心祝愿大家在这方面能够有新的收获,有新的建树。谢谢大家。如有合作链接需求,请联系案例探访项目组:周元梦
扫一扫关注大业微信公众帐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