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
400-123-2588从“参与式新闻”谈起:自媒体概念的演变
【内容摘要】自丹·吉摩尔提出“自媒体”以来,这个概念就开始得到重视和应用,但过度的应用容易造成使用的混乱。本文从现有的研究成果入手,发现“参与式新闻”仍是自媒体这一概念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自媒体概念也派生出其他特性。在发展过程中,技术是发展过程中最基础的动力因素,但从长时间段来考察自媒体概念的发展,还注意到社会、经济等其他因素对其的影响。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2年我国微博用户持续增长,用户逐渐移动化。截止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而其中74.5%的网民使用手机上网,微博用户规模为3.09亿。[1]从对微博、移动互联的使用量可以看出,网民对自媒体的表现形式并不陌生。
在新媒体的研究领域,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就像喝口茶那样简单。像“Web2.0”、“自媒体”以及“新新媒介”这种类型的概念,既有差异又相互交叉。如果不对最基本的概念加以辨别和统一,基于此的研究容易被各色概念所淹没,从而很难形成研究体系。基于这样的思考,才提出了这样的研究课题。
“自媒体”这一概念的提出者丹·吉摩尔,在之后的报告中[2]将自媒体信息制造、传播的过程定位为“参与式新闻”。所以本文将“参与式新闻”作为自媒体概念发展的起点。但显然,技术的发展进步使得自媒体不仅局限于个人新闻业方面,因其交互性等特点,逐步扩大为用户交流信息的平台。本文的研究为以参与式新闻为起点的,自媒体概念在网络媒介中演化的过程。
研究从现有的文献入手,了解社会、学术界目前对概念的认识框架,从中提取出概念的核心概念部分以及概念延伸的部分。再借鉴知识考古学[3]的一些思考模式,探究从核心概念到延伸概念的概念增殖发展过程。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探究现有理论研究对自媒体认知的总体框架包括时间上文献数量和空间上关于不同研究对象的文献数量两个维度。
关于概念发展过程部分,参考知识考古学的一些思路。如果从思想史的角度说明这个问题,需要将同一阶段出现的或者新出现的概念归纳到单个体系中。但因为拥有共性的概念也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仅通过消减概念的方法并不能概括全局。
综上,本文借用知识考古学的一些思路,运用内容分析等方法进行归纳分析,探究自媒体概念演变的过程。
利用Google搜索引擎可以搜到“自媒体”相关条目114,000,000条,可见全社会对自媒体这一概念的应用是十分广的。
特别地,如Google趋势[4]统计的关于“We Media”(图3-1)和“自媒体”(图3-2)搜索趋势中所显示的,伴随着2006年推特网的兴起,以及国内2010年微博热潮的出现,社会对自媒体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认识也在不断的提高。
文献方面。在CNKI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搜索到与“自媒体”主题相关的文献共963篇,网络出版物的发表时间范围从1998年至2013年4月15日,每年文献数量如图3-3所示。
2011年开始,关于自媒体的研究数量急速增长,去年达到450篇,内容多与微博有关。08年开始关于博客、播客等现象的研究增多,10年出现关于微博的研究。早期的文献研究与微博的生存前景有关。到2011年出现“微博营销”的文献,之后相关研究迅速增多。
从图中可以看出,融合性新闻和公民新闻是研究关注的焦点。政府在自媒体平台上的表现,企业通过自媒体平台营销等方面,也是近年来的研究增长点。
关于媒介融合的研究认为,传统媒体利用互联网可搜索、可浏览、可链接和可交际的特征,实现多媒体新闻、跨媒体服务、跨公司合作和技术融合等几个方面的融合[5]。主要体现在传统媒体将自媒体平台作为本身传播新闻的附加渠道而使用。相对的,自媒体之于公民新闻的讨论,建立在自媒体使得“媒介接近权”增强的基础上。传统的阅听人加入到新闻的制造生产之中[6]。
自媒体在政务方面主要是指政府为主体的,利用自媒体这一平台发布信息,与民众交流,成为民众监督政府工作的一个平台。
“微博营销”在2011年之后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关于微博营销的研究将营销模型归纳为以关注为基础的,结合转发以及搜索、标签带来的碎片化信息整合扩大影响力的,与传统营销模式结合的营销模型[7]。微博在互动营销、口碑营销、病毒营销、摄众营销等方面能促进消费者的参与度、增加消费者之间的人际传播,传播更加快捷,内容也更有针对性。
从文献关于自媒体的研究的分布中可以看出,自媒体研究所涉及的方面越来越广,研究者在对自媒体认识更加深入的同时,也试着从自媒体的特点、发展中寻找关于某些现象的解释。
由图可知,对微博问题的研究占七成。而另外检索关于“博客”和“社交媒体”主题相关的文献,分别有14,212篇和1,624篇。从中可以看出,在微博出现之后,研究者才对“自媒体”这一概念有比较系统的认识,之前虽然谈论到相关的内容,但并没有提到自媒体这一概念。
国内关于“自媒体”这一概念的界定,大部分沿用了丹·吉摩尔关于“新闻3.0”的阐释。他在2001年9月28日提出的这一概念。吉摩尔认为新闻1.0是以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为平台的新闻传播方式;新闻2.0时期,新闻传播从传统途径逐渐向互联网等新媒介平台转移,但仍是由少数中心媒介向多数受众传播的固有模式;新闻3.0时期点对点传播的出现,改变了传受关系,读者也可以是新闻的生产者。
与此类似的是以色列在《微博力》中提出的“辫子新闻”[8]的概念,即新闻发展的趋势是新老媒体在短期内的融合,新闻由三条绳子组成,传统媒体,公民新闻和社会性新闻。偏向于融合新闻实务方向的研究,以及以微博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自媒体研究多采用这一概念。
涉及到自媒体带来的传播模型相关方面的研究,对Web2.0时代技术的发展对传播各环节的改变关注度比较高,如张彬在《对“自媒体”的概念界定及思考》中就强调了新的媒介技术、媒介工具对自媒体主体的关键性作用[9]。
从上述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目前对自媒体的研究中,在自媒体概念这一问题的界定中,主要遵循以实践为导向的新闻3.0的阐释,以及以技术为导向的Web2.0的阐释。自媒体的范围在扩大,研究者对其的理解也越来越深,自媒体的特点被更多的用于解释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现象。
从文献研究的分布来看,自媒体研究涉及最多的部分是融合性的新闻业务和有关公民新闻的发展。从“自媒体”这一概念的源起,即吉摩尔在他的博客中提出“新闻3.0”,随后在他的著作《草根媒介》中进一步阐明自媒体的内容来看,自媒体是伴随着新闻制造过程的变化而提出的。所以,自媒体这一概念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参与式新闻”,用传播学的维度解释就是“交互性”。
所谓的参与式新闻,就是个人或者群体参与到新闻的收集、报道、分析和发布中来,目的是提供报道所需要的独立的,可靠的,全面的相关信息[10]。这是美国新闻学会关于自媒体报告中的核心概念,而学会副主任戴尔·帕斯金曾定义“自媒体”:一种普通人参与到新闻中来,分享自己所见所闻的途径,是在全球范围内通过数字技术链接起来的分享的途径。
个人参与到新闻制造各个环节的实质,就是传者与阅听人界限的消解,阅听人也可以参与到信息的制造、传播过程中,成为传者的一个环节。初期草根媒介在与传统媒介的互动中,传统的媒体仍处于中心的地方,但随着自媒体的发展,草根媒介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大,传统媒介拥有的特权将会逐渐减少,成为新闻的中介而非绝对的制造者,或者说,自媒体平台上的草根媒介将获得与传统媒体同等的信息传播渠道。
根据吕德斯的说法,对类型的划分,是使用者和媒介技术互动的结果。个人参与到新闻中来,才形成了“自媒体”这一类型[11]。
自媒体特征之一是可接入性,或者说较强的媒介接近权。在互联网发展和普及之后,任何人都可以很容易的接入互联网,获取和发布信息。而随着移动互联的快速发展,普通人随时随地都能与他人交换信息。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源,借由互联网这个覆盖全球的网络传播信息。这也使得传播的过程能减少很多中间的环节,信息的传播更加有效。
内容的自主选择性也是自媒体的一个特征。这可以追溯到尼葛洛庞帝在1995年出版的《数字化生存》中的预言[12]。在他看来,未来的时代是比特的时代,媒体的世界也将改头换面。电视广播的特点是所有的智慧都集中在信息传输的起始点,传播者决定接收者收到什么。拥有这样的技术可以提供两种用户参与的构架:其一是由传输者挑选一组比例,通过过滤、处理之后被接收,呈现在接收者的屏幕上;其二是接收者拥有的电子装置根据自己的要求挑选传输者的信息。提出的《我的日报》(“the daily me”)的概念正式关于阅听人对内容自主选择的问题。尼葛洛庞帝提出的预言,技术表现为RSS(简易信息聚合),提供内容的订阅和整合,而在RSS2.0出现,音视频也加入分享之后,用户可选择的内容也更加丰富。自主性发展的终极形态就是搜索引擎,阅听人根据自己的爱好搜索相关的内容。
在自媒体平台信息可供选择的情况下,阅听人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了解,一方面在个性化定制信息的方面提供了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信息的片面化。
私人化作为自媒体发展的方向,以博客的普及为界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JN江南·体育下载阶段,主要是形式上的私人化,即由个人操作的信息的创造和传播。如以个人在单位在BBS中贴出相关的消息,又如个人作为电子邮件论坛的管理者,担任类似传统媒介中编辑的职能,挑选信息发给订户。第二阶段是内容上的私人化。博客普及之后,将博客作为“日记”的博主占大部分,主要用来记录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如在911事件中,利用博客向家人和朋友报平安。包括之后的播客、MySpace、推特等,都是私人分享与自己有关的事情的平台,私人化这一特征表现明显。
自媒体的传播形式随着网络的发展而不断丰富。从基本的网络服务,如BBS和网络新闻组等文字的分享,到基于Web的网络服务,如样由同一个网站呈现内容,图片、音视频等内容也可以传播和分享。随着P2P的技术受到重视,传播的形式也更加自由和多元化。
传统媒体在自媒体的发展过程中作为外力而存在。新闻制造的趋势可以概括为传统媒体将网络作为自己传播新闻的附加媒介使用,作为其新闻的再生产者,扩大传播范围、提供新的新闻线索等;自媒体平台的发展,拥有自己的影响力,与传统媒体形成竞争,特别是时间上的竞争;无意成为传媒的个体走于传统媒体不同的道路,利用自媒体平台信息制造的特性,创造出其他的产品,比如新的营销模型。
自《圣何塞信使报》的记者丹·吉摩尔2001年在自己的博客上提及“新闻3.0”后发展为自媒体的概念始,自媒体的涵盖面不断扩大,人们将其与其他概念的冲撞和比较中,对这一概念的认识不断深化。
作为这一事件的自媒体主要平台的博客,最早的程序雏形是1997年Userland公司开始运作的Scrtpting News。1999年博客被命名后,博客快速增长。
在吉摩尔看来,美国当时的自媒体平台已经成熟,需要一个事件来检验自媒体的发展成果,而就是这样一个“催化剂”。事件发生之后,博客上出现大量的文章以及与之相关的大小新闻链接。纽约的市民在博客上描述自己看到的内容,并附上照片,提供传统媒体对事件的看法。一名叫艾米·菲利普的亲历者,在博客上写到“我很好,我知道的每个人都很好”,想外界传达自己的情况。
在“911事件”出现之前,博客已经聚集起大量的用户,自主的发布言论。“911事件”作为“催化剂”,使得更多人了解到博客的存在,聚集起更多的民意。同时也让人们意识到博客相比于时效上的优越性。
吉摩尔在2003年出版的《草根媒介》中,详尽地阐释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这是一个人人都能够做新闻的世界,主要由三类人构成:记者,新闻制造者和传统的阅听大众。这三者之间过去壁垒分明,但现在界限已经模糊。吉摩尔从新闻参与的角度谈论“自媒体”的新闻制造过程。他认为自媒体的新闻是从互动中产生的。技术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传统的媒体和受众之间提供一个双向的资讯网络。吉摩尔提到的自媒体的交互性和参与式新闻,作为核心的概念被沿用下来,并因为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以色列的“辫子新闻”就是这一概念发展的结果。汶川地震时,卡斯帕的推特直播,引起了BBC、半岛电视台、《华尔街日报》等媒体的关注,传统媒体第一次涌向一名普通的公民推特,这使以色列认识到自媒体在现阶段新闻制造的过程中,是有力的一条“绳子”。
这一时期,对“自媒体”有着“参与式新闻”这样的统一认识,对这些现象有着统一的称呼。原因有多样的。从经济角度来看。自20世纪90年代因特网不再由政府出资以来,互联网的商业化进程一直飞速推进,各大公司开发新的应用平台试图吸引到更多的网民,而博客就是其中的一种。
从社会角度来看。博客出现之后,受限制的言论有了新的发布平台。传统报业的记者是博客使用的先行者,他们将无法见报的文字贴到互联网上。
从一般受众心理的角度来看。博客普及的初期,用户出于好奇的心理,开始尝试使用博客,多以记录日志的方式,记述自己的生活。因为宣泄的心理,在网络这个匿名的空间表达自己的情感,宣泄自己的压力。或者处于从众的心理,开通博客。
Web2.0的概念在自媒体的主题下被提及。它是相对单纯通过网络浏览器浏览Html网页模式的Web1.0而言,内容更加丰富的新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最早是美国OReilly公司和MediaLive国际公司的一次会议中提出。对于Web2.0的共识是,它是以人为中心的,是一种用户参与的构架。互联网技术的变革,带来了互联网应用层面的变化[13]。
Web2.0主要类型网站有博客、播客、维客、互动多媒体网络杂志、新型虚拟社区、社区搜索聚合等。从对象的特点来看,私人化、内容自主选择性和传播形式的丰富性是两个概念的共性。差异性在于Web2.0强调个性化,使互联网的使用个人计算机化,而自媒体内容的制造、呈现是一部分,传播也是很重要方面。将Web2.0纳入自媒体是可行的。Web2.0所代表的技术发展是自媒体重要的环节。虽然发展的规律不相同,Web2.0偏向于技术的个性化、智能化,而自媒体倾向于传播中传着和阅听人的交互性,但发展的方向是一致的。
IBM在2010年的报告中,将“自媒体”定性为,不断增长的用户使用群体,能够比较、整合、编辑、创造和分享内容,从而增加他们的认识,以及媒体体验。在这个概念中,媒体的使用者被看做在网络的大环境下类传统媒体的体验者。因为技术的支持,自媒体可以提供这样的平台,而在这种平台下发布信息,可以获得更加真实的体验。例如在Facebook的发展初期,网站的定位是利用News Feed信息流服务,打造个性化的社交杂志。
保罗莱文森也阐述了类似的内容。虽然他的理论不以这样的代称呈现,但是因为研究对象的一致性,以及分类的点——博客的一致性,所以仍可以看做是在Web2.0条件下的讨论。他在《新新媒介》中阐明了自己创造出的概念“新新媒介”。在莱文森看来,互联网出现之前的、空间和时间定位不变的媒介称为“旧媒介”,如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电话、电影等。新媒介是互联网出现之后,可以按使用者方便的时间去使用的媒介,又可以认为是互联网中的第一代媒介。相比“新媒介”而言,“新新媒介”最大的特征是可以得到不需要付钱的服务。正因为其“得到不必付钱的服务”即媒介接近权这一特征,“新新媒介”能提供全球范围内更容易获得的内容。而永久性是新新媒介一个革命性的特征。个人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不用担心被编辑掉。只要发布者不进行删除,信息可以永久的留在互联网。
从上述关于Web2.0和自媒体的文献中可以看出,将Web2.0纳入自媒体的范畴,主要从应用平台发展这一角度。Web2.0为自媒体提供的是私人化的、形式丰富的平台,而阅听人也能够自主选择所接受的内容。技术是自媒体发展的基础,因此Web2.0发展的规律性与自媒体的发展就连接起来。
对“自媒体”更加简洁的定义是,“任何由非职业媒体机构生产的可供人们消费的内容,产品和平台,就是‘自媒体’。”[14]用户在互联网技术所支持的各种平台上生产和分享文字、图片、音视频以及其他形式的内容。用另一种概念描述就是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原创内容),用户将自己原创的内容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展示或者提供给其他用户。
UGC意味着接收者同时也是创造者,是一种对等式的传播。大众媒介不仅仅将个人化媒介作为一种新闻的附属,个人化媒介自身也可以作为新闻源。大众媒介和个人化媒介共用一种媒介通道,媒介融合表现得更加明显。
但是,个人化媒介不同于大众媒介的地方在于,用户创造的内容是业余的、非制度化的,只可能是一种“参与”,而不会是制度化虾新闻生产的主导。正是因为核心的特征不会改变,UGC只可能是自媒体的一种发展。技术的进步带来的是外部特点的改变,如可接近性增强。
2009年工信部给三大通信运营商发布3G牌照,各大运营商、创业者迅速进入这一市场,各种应用纷纷兴起。用户能够随时随地更快更稳定的接入移动网络。一些无意成为“媒介”的个人,可能利用自媒体的平台发布新闻之外的信息,自媒体的平台有着商业价值。而社交平台与移动定位的结合就是其中的一种。类似街旁网之类的手机应用,通过移动定位,将周围商圈的信息发送到手机上。同时每个商业网点都有之前消费者对其的评价。用户还可以通过关注的方式与其他人建立好友关系,进行互动。利用移动网络的定位服务,以及社交网络形成的人际圈,通过UGC的内容进行推广宣传。
将Web2.0和UGC的概念引入自媒体后,因为这两个概念自身发展的规律性,又产生其他可以衍生的特性。比如信息发布的即时性,内容的可信度,对媒介的依赖性等,都是由新引入的概念带来的可继续增殖的衍生点。
自媒体的概念是在参与式新闻和传播的交互性基础上形成的,并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而发展。自媒体平台上所传播的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新闻,而更接近与信息的制造与传播这层意义。
自媒体与可接入性、内容自主选择性、私人化、传播平台的丰富性以及媒介融合的这些特性,使得新的概念如Web2.0和UGC的相关内容能融入到自媒体的概念中。而新的概念自身发展规律所带来的新的特性,也能使自媒体的概念不断扩大下去。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3年1月,,第5-6页
[2][美]丹·吉摩尔著,陈建勋译,《草根媒介》,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法]米歇尔·福柯著,谢强,马月译,《知识考古学》,第二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5]王嘉颖,《试探析国内当下网络自媒体传播模式的后现代主义特征》[D],上海:复旦大学,硕士论文(D)
[6]罗昶,《从孟买事件中的“自媒体”传播看公民新闻背景下的媒介权利转移》[J],《国际新闻界》,2009,01:P82-85.
[7]姚茜,《基于影响力研究的微博营销模式探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1,12:P117-121.
[8][美]谢尔·以色列著,任文科译,《微博力》[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9]张彬,《对自媒体的概念界定及思考》[J],《今传媒》,2008,08:P76-77.
[12][美]尼格罗庞德著,胡泳、范海燕译,《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6,第28页
[13]杜骏飞主编,《网络传播概论》[M],第四版,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14]雷蔚真,《跨媒体新闻传播理论与实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第32页
南京大屠杀公祭习谈公祭日亚欧行无人机闯空中禁区呼格案再审结果不动产登记西部冰川萎缩股市年末躁动小年火车票今日开售廊坊幼儿园危房倒塌案3大疑问东三省人口流出习公祭日讲话谈吃空饷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扫一扫关注大业微信公众帐号